腹有诗书气自华,这六首宋词,有空的时候建议背下来
-
宋词直到今日,仍然光辉不减,不但继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,每每读来,也都能给我带来极致的艺术享受。
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轮璀璨的明月,映照着前人,也润泽着今人。宋词的美,或豪放,或婉约。或激情澎湃,或百转千迴。
腹有诗书气自华,这六首宋词,值得要背下来!
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,流传下来的词作很多。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六首宋词,每一首都冠绝古今,是有必要背下来的!
一、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——苏轼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 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 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 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 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 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 人生如梦,一樽还江月。
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,被誉为“千古绝唱”的名作,是宋词中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作品。上阕写景,描绘了万里长江雄奇壮丽的景象。下阕怀古,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,表达了苏轼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。整首词感慨古今,雄浑苍凉,大气磅礴,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,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。
二、《一剪梅》——李清照
红藕香残玉簟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此词作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,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,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,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、为人理解、耐人寻味的东西。诉说了词人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,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。
三、《蝶恋花》——欧阳修
庭院深深深几许,杨柳堆烟,帘幕无重数。玉勒雕鞍游冶处,楼高不见章台路。
雨横风狂三月暮,门掩黄昏,无计留春住。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。
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。词首句“深深深”三字,将词的空间感表现的极好。在深深庭院中,人们仿佛看到一颗与世隔绝的心灵。一切景语,皆情语也。全词写景状物,虚实相融,用语自然,辞意深婉,尤对少妇心理刻画写意传神,堪称欧词之典范。
四、《雨霖铃》——柳永
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
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!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
“凡有井水处,即能歌柳词。”柳永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词人,这首《雨霖铃》是其代表作。词的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,抒发离情别绪;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。将情人之间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,凄婉动人。
五、《踏莎行》——秦观
雾失楼台,月迷津渡,桃源望断无寻处。可堪孤馆闭春寒,杜鹃声里斜阳暮。
驿寄梅花,鱼传尺素,砌成此恨无重数。郴江幸自绕郴山,为谁流下潇湘去?
此词作于公元1097春三月,秦观初抵郴州之时。秦观因党争遭贬,远徒郴州,精神倍感痛苦。词的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;下片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、安慰。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,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。
六、《丑奴儿》——辛弃疾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此词通篇言愁,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,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,通过“少年”时与“而今”的对比,表达了词人受压抑、遭排挤、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。尤其是此句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意味深长,耐人寻味。
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我国诗词传统源远流长。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类以艺术的熏陶,更能启迪人的思想,陶冶人的性情。
中国诗歌本身就是美学教育。哪怕不明白意思,只是音韵,都会让人觉得唇齿生香。当这些美好在心里生了根!人生的底色就不至苍白。
背那么多诗没什么用,它不能换取物质上的财富,但有些东西,不能只凭物质来衡量有没有用。诗,可以让你在这浮躁的人间,永远揣着一份情怀 。在触景生情那一刻,生命都是华丽的。
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,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。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“炼字”。“炼字”即诗人运用简练、生动、含蓄、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,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,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。
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,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,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、想象力等等。
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;
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
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,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。
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%~8%
语文题目难度也在 悄悄上升。
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,增加51%
人人都在感叹,本来就不好背诵的 古诗词
现在又增加了比例,以后古诗词学不好,会严重的为 成绩拖后腿。
除此之外,对古诗词的考察,也不仅仅局限于 诗词本身
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,诗人的生平等等的 延伸知识
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1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