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曹雪芹学诗词常识
-
诗歌,是文学,也是音乐。古典诗词(特别是近体诗)的音乐美,除了合乐之外,则主要体现在它的格律所“规定”的抑扬顿挫。但是,今人诵读古诗,特别是以普通话的读音来诵读,却往往感到不合格律,因而也就体会不到抑扬顿挫之美。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古诗中的入声字问题。当然,我们现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按古音来诵读的,说普通话的读者也是无法读出标准的入声字的,因而我们就按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来诵读,也是完全可以的。但我想,我们今天的读者,特别是对古诗文很有兴趣的读者,还是应该“知道”这里有个入声字的问题,从而体会到它的格律之美。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李白的《望天门山》: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还有贺知章的《咏柳》:
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
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这两首诗中的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“出”,按普通话读,无疑是阴平,但是,如果作为阴平,那显然就不合格律了,读起来也很别扭了,因为按格律,这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。而事实上,诗中的这个“出”字,本来就是个入声字,就是仄声。所以这两句分别是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和“仄平仄仄平平仄”,都是合律的(两首诗中的“一片”与“一树”的“一”字,也是入声字,是仄声,而不是普通话的阴平)。
同样的,我们阅读、欣赏《红楼梦》诗词乃至楹联时,也会遇到这个问题。比如第十八回贾探春的《万象争辉》:
名园筑出势巍巍,奉命何惭学浅微。
精妙一时言不出,果然万物生光辉。
第三十七回史湘云的 《咏白海棠》的颈联:
秋阴捧出何方雪,雨渍添来隔宿痕。
其中的几个“出”字,如果读作普通话的阴平,就不合律了。我们今天就按普通话读,也无妨,但我还想重复一遍:我们应该知道这“出”字是入声字,是仄声,因此也是合律的,如史湘云《咏白海棠》这两句,正是“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”。
读者会发现,这一联的后一句中的“隔宿痕”的“隔”字,如果按普通话读,分明是阳平,也不合律;而实际上“隔”也是入声字,是仄声,所以合乎格律。
显然,这个问题在《红楼梦》诗词中是大量存在的,很值得注意。下面列举几例,加下划线者,都是入声字,是仄声。
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:
贾惜春《文章造化》:园修日月光辉里,景夺文章造化功。
宝钗《凝晖钟瑞》颈联:文风已著宸游夕,孝化应隆归省时。
贾宝玉《有凤来仪》颔联:竿竿青欲滴,个个绿生凉。
《蘅芷清芬》颈联:轻烟迷曲径,冷翠滴回廊。
《怡红快绿》颈联:凭栏垂绛袖,倚石护青烟。
第三十四回林黛玉《题帕三绝句》之三:
彩线难收面上珠,湘江旧迹已模糊。
窗前亦有千竿竹,不识香痕渍也无。
第三十七回咏白海棠:
其一贾探春:玉是精神难比洁,雪为肌骨易销魂。
其二薛宝钗:欲偿白帝凭清洁,不语婷婷日又昏。
其四林黛玉:偷来梨蕊三分白,借得梅花一缕魂。
和韵史湘云:秋阴捧出何方雪,雨渍添来隔宿痕。
和韵史湘云其二:花因喜洁难寻偶,人为悲秋易断魂。玉烛滴干风里泪,晶帘隔破月中痕。
第三十八回菊花诗:
蘅芜君《忆菊》:怅望西风抱闷思,蓼红苇白断肠时。……念念心随归雁远,寥寥坐听(注:此处听为去声)晚砧痴。
怡红公子《访菊》:蜡屐远来情得得,冷吟不尽兴悠悠。
怡红公子《种菊》:昨夜不期经雨活,今朝犹喜带霜开。……泉溉泥封勤护惜,好知井径绝尘埃。
潇湘妃子《咏菊》:无赖诗魔昏晓侵,绕篱倚石自沉音。
枕霞旧友《菊影》:窗隔疏灯描远近,篱筛破月锁玲珑。
潇湘妃子《菊梦》:篱畔秋酣一觉清,和云伴月不分明。
第三十八回螃蟹咏:
其二林黛玉:多肉更怜卿八足,助情谁劝我千觞。对斟佳品酬佳节,桂拂清风菊带霜。
其三薛宝钗:眼前道路无经纬,皮里春秋空黑黄。
第五十回芦雪厂联句:
一夜北风紧……入泥怜洁白……价高村酿熟……何处梅花笛……
以上不厌其烦地举出一些例子,就是想强调阅读红楼诗词乃至其他古典诗词,必须注意入声字的问题,因为这关系到对诗词平仄韵律的感受。
平仄问题,不仅在创作诗词时必须讲究,在楹联拟写中也应严格遵循。《红楼梦》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,薛宝琴看到,在“贾氏宗祠”匾的两边有一副长联,写的是:
肝脑涂地,兆姓赖保育之恩;
功名贯天,百代仰蒸尝之盛。
作为“贾氏宗祠”的这副对联,应该说是很应景、很适当的;但在庚辰本此处书眉上,却有脂批云“此联宜掉转”。显然,批书人发现了,上下联尾字的平仄不合常规。按常规,上联尾字应为仄,而“恩”字是平;下联尾字应为平,而“盛”字却是仄。故谓“宜掉转”。可见脂砚斋是很注重平仄的规矩的。当然,不循此规的对联,甚至是名联,亦古已有之,如岳麓书院的“惟楚有才;于斯为盛”。这另当别论。
前文说过,要准确辨认古典诗词中的平仄,对于说普通话的读者来说,麻烦的是入声字的问题。那么如何解决呢?当然可以通过学习语言学的发音理论,掌握规律,得到解决。而我的笨法子则不外有三:一是遇到疑惑的字音就翻翻古今韵书,包括手边最方便的如《诗韵新编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等手册,几分钟就解决了;二是请教身边有入声口音的人,人家会马上告诉你,某字是否为入声;三是“硬记”一些常用的入声字,比如说,一至十这十个数字,按普通话读,其中的一、三、七、八、十这五个字都是平声,但在古典诗词中,除了“三”是平声,其他的(一、七、八、十)却都是入声字,在诗词中都是以仄声出现的,好,那就“记”住就是了。总之,对入声字问题,不该回避,回避了,就影响了我们对诗词音律的感受。拉杂数言,请指正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1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