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歌赋所以名川大山,还有奇特创作。

诗词歌赋所以名川大山,还有奇特创作。

成就一座城市声名的元素有许多,可所以历史政治、诗词歌赋,也可所以名川大山,还有奇特创作。

定西的陇西县、岷县、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“我国黄芪之乡”“我国当归之乡”“我国党参之乡”。

历代以来,无数仁人志士、文人墨客、贤达名流在定西从政、生活或游览期间,无不被定西这广阔、多元、奇特的俊美景致所信服,他们纷繁为这片雄奇壮美的土地挥毫泼墨、讴歌抒怀!

《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》

唐·岑 参

渭水东流去,何时到雍州?

凭添两行泪,寄向故园流。

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,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?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,向着遥远的故土奔腾!这首诗中的爱情是"思秦川",即思乡,而触发这种爱情的缘由则是"见渭水"。定西渭源县,以地处渭水源头而得名。

渭水源头的渭源县,方圆千里,胜景无限,集山水之大成,占峰崖之精髓。原始森林与高原草甸交相辉映,巨峰幽谷与溪流泉瀑浑然天成,如一幅多彩灵动山水画卷,令人流连忘返。


《渭水东注》

清·杨景熙

闲眺城边渭水流,长虹一道卧桥头。

探源鸟鼠关山月,窟隐蛟龙秦地秋。

远岸斜阳光射雁,平沙激石浪惊鸥。

一帆风顺达千里,东走长安轻荡舟。



清末诗人杨景熙的“闲眺城边渭水流,长虹一道卧桥头。”是灞陵桥和探源渭河的千古绝唱。灞陵桥坐落渭河源头鸟鼠山8公里处的渭源县城,因渭水绕灞陵(汉文帝陵墓)通长安而得名,又叫握桥或卧桥,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,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,为渡渭河而建。几百年来,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,民国期间,于右任题“大道之行”;孙科题“渭水长虹”。我国闻名的桥梁修建专家茅以升在他主编的《我国古桥技术史》一书中也对渭源灞陵桥的优美形状非常欣赏。


03


《游贵清山》


明·蒋薰


一径入松林,禅房万壑深。


看峰残积雪,啸谷应清音。


鸟下僧厨食,云归香树阴。


偶随方外喜,已觉净吾心。




这首诗描写的是定西贵清山,其为陇中黄土高原最为奇秀处,有陇中小华山之誉。贵清山顶有建于明隆庆年间之中峰寺遗址,穿过断涧仙桥,有贵清仙界、西池等八景。山径弯曲曲折,像一条丝绸从云间飘落下来,游人似一粒粒珍珠,零零星星散布在丝绸上,缓缓地向上移动着。


04


《遮阳山题诗》


明·方远宜


四面擎天玉柱峰,


步虚声里寄行迹。


洞门流水非人世,


隔绝云林八九重。




遮阳山因“日出而为山所蔽”得名,它有着西北罕见的“天坑地缝”岩溶地貌:岩溶平面、峡谷、石缝、裂隙、窟窿、漏斗、洼地、竖井、天坑、天生桥……再加上少数的丹霞地貌、喀斯特地貌装点其间,天然景观独具一格。


05


《洮阳八景·玉泉涌月》


清·临洮诗人魏椿


岳麓山冈下,相传有玉泉。


流来波影动,涌出月光圆。


水面蟾晖满,溪头桂魄鲜。


听是常倚树,石蹬泻涓涓。




读清代临洮诗人魏椿《洮阳八景·玉泉涌月》一诗,更是让人对岳麓秀色浮想联翩、神往不已。临洮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,是古代屏障陇右、控扼川藏的重镇,素有“兰州南大门”之称,也是当今省会兰州连接临夏、甘南、陇南、定西的枢纽之一。岳麓山就坐落于临洮县城以东,这儿人文景观和天然美景交相辉映,是陇中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,是古城临洮最亮丽的一处名胜古迹,也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。


定西之美,


壮美在诗文中,


俊美在诗文中。


走进定西,


随便怀古,


吟诗论今,


感受异样的风华之旅!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228.html

热门诗词

热门名句

朝代诗人

热门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