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乐府?
-
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。由于专事搜集、整理民歌俗曲,因此后人就用“乐府”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。乐府最初始于秦代,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。公元前112年,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,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、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、进行演唱及演奏等。
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,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,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。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,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《诗经》的四言句,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,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。
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,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,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曲,鼓吹曲辞收录的铙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的。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,来自北方少数民族。它的曲调和中土音乐有很大差异,因此,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诗也就和中土常见的体式明显不同。现存铙歌18首各篇均是杂言,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,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。
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,还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。仅以西汉而言,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《舂歌》,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。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“北方有佳人”四句歌诗,有三句是五言,第三句去掉调节语气的“宁不知”三字,也变成五言句。成帝时长安流传的《尹赏歌》、《邪径败良田》歌谣,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。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,其中必有相当比重的五言诗。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,引起文人浓厚的兴趣,并且亲自模仿拟作,因此,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。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,再到文人五言诗,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。
在六朝,更明确地把“乐府”和“古诗”相对并举,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。宋、元以后,“乐府”又被借作词、曲的一种雅称。新乐府是唐朝诗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38.html
热门诗词
- 菊花(暗暗淡淡紫)
- 龙门八韵
- 中秋登楼望月
- 水调歌头(同子仪、韦之登舟青阁,用韦之韵)
- 浣溪沙(堂前岩桂犯雪开数枝,色如杏黄,适当老妻生朝,作此以侑觞)
- 殢人娇(曾韵寿词)
- 水龙吟(桂林元元夕呈帅座)
- 点绛唇(荣国生日二首·二之一)
- 鹊桥仙(七夕舟中)
- 临江仙(寄西镛黄大闻)
热门名句
- 寂寥西窗久坐,故人慳会遇,同翦灯语
- 黄鸟翩翩杨柳垂,春风送客使人悲
- 恐断红、尚有相思字,何由见得
- 晓月暂飞高树里,秋河隔在数峰西
-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
- 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。
- 立秋后三日行,舟之前后,如朝霞相映,望之不断也
- 几度白衣虚令节,致疑黄菊是孤芳
- 今朝北客思归去,回入纥那披绿罗
- 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堕楼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