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
-
古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、数不胜数。上千年来,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、引人入胜、发人深省、令人神往。在此又一个虎年春天已经来临之际,常清君特从被誉为中华文学三大瑰宝的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中,摘取其中精华佳作,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,一起感受春天的气息。
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宋代文学家王安石,曾写过一首题为《泊船瓜洲》的七言绝句:
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
家园在眼前
诗中的“京口”,是古城名,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内,位于长江南岸,和瓜洲隔江相望;诗中的“瓜洲”,是古镇渡口名,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(hán)江区,位于长江北岸,与京口隔江相对,乃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,如今已被确立为国家水利风景区;诗中的“一水”指长江(古诗文中,“河”一般特指黄河,“江”一般特指长江,其他河流则泛称为“水”,如淮水、汉水、洛水、渭水、汝水、湘水、澧水等,当然也有称为“川”的。但这里的“一水”则指的是长江);诗中的“钟山”,则指今南京市的紫金山,王安石当时居家于此。
这首宋代诗歌曾经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,常清君至今还记得自己多年前在上小学的时候,就被语文老师要求背诵过这首古诗。
关于《泊船瓜洲》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这一点,学界倒没有什么分歧,比较统一,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却颇有争议,主要有三种观点:一是认为写于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年),即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,途经瓜洲后所作;一是认为写于神宗熙宁七年(1074年),即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返回金陵,途经瓜洲时所作;一是认为写于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,即王安石第二次拜相,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。
一字救全诗
诗作首句“京口瓜洲一水间”描写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口,向南岸望去,一眼就看到了与瓜州隔江相对的京口城,感觉直线距离是如此的近,也就隔着一条长江之水而已;第二句“钟山只隔数重山”,诗人由京口与瓜州的距离相隔不远,再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住所家园所在的钟山,目前也只隔着几座山的距离了,看起来也不远了,写到这里,常清君突发奇想,要是有手机的话,这个时候就会拨个电话给家里先打个招呼,报个平安什么的; 第三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点出了当时的季节已经是春天,从而描绘出一幅春风吹拂之下的长江岸边的风景画;尾句“明月何时照我还”,则具体点出当天的时辰已到一轮皓月当空的夜晚了,诗人用疑问句式,来进一步展现自己期待尽快回家的心情,至少也要回家过夜。
这首诗真正被人称道的是第三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尤其是其中的“绿”字,据相关典籍记载,王安石在最终选定“绿”字之前,曾考虑过“到”、“过”、“入”、“满”等字,为此反复修改了十多次,最终确定了使用这个形容词“绿”字。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了春风到来这一层意思,而“绿”字则不仅表达了春天到来,还进而表达了春风吹拂之下,所由此产生的千里江岸一片绿的景色变化。
常清君在这里顺便说一下,在现代汉语里,形容词虽然可以做谓语,不过一般是不带宾语的,而在这首古诗里的形容词“绿”字,其实是使动用法,当“吹绿”的意思讲。
宋代诗歌和唐代诗歌整体上具有不同风格和特点,一般认为唐诗重“象”,宋诗重“意”,唐诗重在抒情,宋诗重在说理,如果大家对宋诗有兴趣的话,常清君推荐购买阅读这本由缪钺、周振甫、吴调公等150多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编写、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《宋诗鉴赏辞典》(新一版)(可点击如下京东链接网购)
苦吟有乐得
这是一个典型的苦吟作诗的故事,常清君不禁又想到了古代好几个类似的故事,比如唐代诗人卢延让在《苦吟》一诗中所写的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根须”;再比如另一位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在《题李凝幽居》诗中所写的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(推)月下门。”(这就是“推敲”一词最初的典故由来),再比如同样是这位唐代诗僧贾岛,在其《送无可上人》一诗“独行潭底影,数息树边身”句下加注的一首小诗: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知音如不赏,归卧故山秋。”
以上这些古代诗人苦吟创作的故事,让人读来不由肃然起敬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3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