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的一首颇具气势的诗

刘禹锡的一首颇具气势的诗

无论在任何时代,诗歌总会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,用独特的眼光看世界,把或美好、或深刻、或犀利等等的意蕴释于人们。

刘禹锡是一位独具个性的诗人,他自幼便才华过人,通过生活的沉淀和自身努力,后来成为诗坛的大咖,从而被人们称为“诗豪”。

说刘禹锡是“独具个性”的诗人,源于他积极、不屈的精神,也源于他深刻、厚实的诗作。

在堂王朝社会动荡的情况下,在自己生活极度坎坷的境遇中,刘禹锡拿起自己的劲笔,写下了一首首醒悟人心、蕴意深厚的诗作。


刘禹锡的一首颇具气势的诗,此诗风格沉雄,语言苍劲,其中两句人人耳熟能详。

西塞山怀古

唐 · 刘禹锡

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
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西塞山地势险峻,在我国古代是军事要塞。也许看到“西塞山”这三个字,大家都能想到张志和的《渔歌子》: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抛开其他不说,单从这首词的语言中,我们就能读出西塞山风景的美丽。

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,正值秋天,当时作者外出任职,途中看到西塞山的秋景而生感触,便写下这首动人的怀古诗。


开篇两句直切主题,将“怀古”之意体现出来: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;一般的怀古作品都是从历史的层面和角度去下笔的,那么在这里,作者也是由眼前的西塞山联想到了与之有关的历史,将其拿来作为引起全篇的话题。

王濬是太康年间西晋军的一位将领,当时晋武帝命令他率军出征东吴。他英勇善战,实力超群,再加军队准备精良,所以在西晋军队逼近东吴的时候,就让东吴的“王气”黯然气色;这也是首联中的两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内

在前一句中,王濬兵船刚下“益州”,后一句中的“金陵王气”就“黯然”而收,没有多余的描述,仅仅这一前一后的关系衔接,就足以说明王濬军队的气势雄浑,足以体现东吴国力的空虚。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,让读者看到了一场仿佛还未开始就已经宣告结束的战事。

颔联是对两国战事结束后的场景概括: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;铁锁沉江,降旗挂石,这是东吴战败后的战争现场。当时的东吴以为以铁链锁江就可以阻挡西晋大军的进攻,殊不知这一切却不堪一击,王濬率领军队很快就突破阻拦而拿下东吴。

作者以简洁描述的方式将两方军队之间的悬殊力量展现出来,而在每个字的背后,也透露着作者对王濬气魄的欣赏和对东吴的鞭挞与同情。说鞭挞是因为东吴的腐朽,说同情,是因为作者对人事变迁而生的情感。


这首诗非常符合一般七律的写作手法,因为它的颈联做到了“跳转”: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;从西晋与东吴之间的战争,到对宏观历史的思考,作者的情感也在逐步增强。

历代王朝的覆没,回想起来不免让人伤心,而那些纷纷人事也都不复存在,变成了过往云烟。但与之相反的,则是这西塞山却依旧跟往常一样,枕着眼前那奔流不息的江水,显得那样沉静、冷峻。

诗的前两联切到了题目中的“怀古”,而在这一联中又切到了题目中的“西塞山”,所以从切题方面来说,到这里就已经“完满”了。那么为什么作者在颈联中才切西塞山呢?第一是因为作者想通过内容的层层铺垫来引出重点对象,第二是在跳转处借西塞山来为情感表达做服务,并且让它从形到情皆具有生动、丰富之感。

一句“山形依旧枕寒流”让我们看到山河不为人事而改变的本质,看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,更是看自然界山水跳出“纷争”之外的那种坦然胸襟。

颈联中的这两句不仅具有画面感,更具有文学艺术上的美感、还有哲学上的深刻感,所以它格外吸引读者,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刻在了脑海里。


最后两句是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抒发: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;四海为家,可视为国家太平,哪里都可以看作是家乡的意思。经过品读我们可以发现,尾联的蕴意也很深刻,看似作者在赞美当下的社会统一局面,而且还拿已经荒芜的王朝旧地作对比。实则作者是在借“前朝覆没”的历史现实来劝告当时的政权,希望掌权者引以为戒,要用心治理国家,不要再走腐朽的老路而断送唐朝的前程。

作者笔下所谓“四海一家”的局面其实只是暂时的,也是表面现象,所以他才会引史为镜,劝告唐朝的统治者。诗句充满苍凉之味,饱含着作者对家国的关怀,可谓情之切意之深。

刘禹锡的这首诗风格苍劲沉稳,有史诗之味、之气,不知各位看官读完此诗后有何感想,不妨简说一二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390.html

热门诗词

热门名句

朝代诗人

热门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