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上颇具特征的诗

艺术上颇具特征的诗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,都会为完成期望竭尽全力!学习共享《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》《送刘司直赴安西》,体会作者情感。



首先来学习李白《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》,此诗运用托物言志,借事抒怀两种写作方法,使此诗形象生动,寓意深邃。它们既囊括了原物、原典之形象和内涵,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内容,诗人处置恰当,熔铸有方,故极生动精确地塑造了诗人明显的自我形象,抒发了自身深沉含蕴的内涵情感。

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


唐朝李白



为草当作兰,为木当作松。



兰秋香风远,松寒不改容。



松兰相因依,萧艾徒丰茸。



鸡与鸡并食,鸾与鸾同枝。


拣珠去沙砾,但有珠相随。



远客投名贤,真堪写怀有。



若惜方寸心,待谁可倾倒?


虞卿弃赵相,便与魏齐行。


海上五百人,同日死田横。


当时欠好贤,岂传千古名。


愿君同心人,于我少留情。


寂寂还寂寂,出门迷所适。


长铗归来乎,秋风思归客。


作草就要作兰草,作树就要作松树。



兰草的幽香随风而远,松树遇冰冷而不改容姿。



松树与兰草相因相依,萧艾之类野蒿仅仅徒然丰茸旺盛。


鸡与鸡相并而食,鸾鸟与鸾鸟同枝而栖。



拣起珍珠弃去沙砾,人们只要珍珠与己相随。


远来的客人投靠名士贤人,真值得他们来倾诉怀有。


假若怜惜方寸心中所怀,那么等待何人可尽数倾倒?



虞卿甘愿抛弃相国之位,在魏齐有难之时与他一同出行。



海上那五百勇士,传闻田横已死,同日里一同自杀。


如果他们不喜爱贤才,哪能撒播下来这千古名声。


期望您这与我同心同德之人,对我稍加留心与眷顾。



孤寂啊十万分的孤寂,刚一出门便迷失方向不知走向何方!



剑高吟“长铗归来乎!无以为家”,秋风起我思家之情愈发浓烈。


这是一首艺术上颇具特征的诗。


特征一:托物寓意,松兰明志。这首诗首句就高歌“为草当作兰,为木当作松”,极度赞许“兰幽香风远,松寒不改容”的高尚高傲自负的节操。称颂之情,意犹未尽,诗人又盛赞孤高的鸾风、明洁的珍珠,并以形陋质卑的萧艾、鸡、沙砾等物与之比照衬托,越发使得兰松等物的高风亮节、清操美德熠熠发光。在赞许和轻视中,诗人托物寓意,形象地表明晰自己峻洁孤高的心迹和晚节。表明晰自己嫉恶如仇、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。李白虽屡遭波折,窘迫穷窘,却仍一如既往:“松柏本孤直。难为桃李颜”(《古风》第十二),要作“独立自萧飚”的“南山松”(《古风》第四十七),傲然不同,不失孤直赋性,不失高尚志节。




特征二:借事抒怀,用典表情。诗人长安被黜之后,浪迹天下多年,而今流落江南,正处于“寂寂还寂寂”的无路可走的孤寂苦楚境况中。诗人欲向常赞府倾诉衷肠、一吐怀有,以求得至交老友的同情和支撑。诗中就借古事,用典故,较好地抒发了这种沉郁深擎的爱情。诗人之所以向常赞府“真堪写怀有”,是因为视其为意趣相投的“同心人”。作为“远客”的诗人是高滔的松兰,作为主人的常赞府也是惜才的“名贤”。“松兰相因浓”,“鸾与鸾同枝”,贤才俊士理当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这样写,既与诗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紧相勾连,又让主人的“名贤”形象与之相映生辉,为诗人倾诉心思发明了杰出的气氛,其落脚点在一个“贤”字上。而诗人向老友“倾倒”的“方寸心”,是用“虞卿弃赵相”、“勇士死田横”、“长铗归来乎”三个典故来表达的。诗人用典喻意极明,将主人“好贤”品德推崇至极点,把自己欲得同情、欲求支撑之情表达得更为明白。三个典故侧重点不一,却以一个“贤”字贯穿,极精当地披露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怀有胸襟。



再来学习王维《送刘司直赴安西》,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,全诗从写景到说史,又从说史到抒情,曲曲折折,而于字句之间流动不停的,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厚意。


送刘司直赴安西


唐朝王维


绝域阳关道,胡沙与塞尘。


三春时有雁,万里少行人。



苜蓿随天马,蒲桃逐汉臣。


当令外国惧,不敢觅和亲。


通往西域悠远的阳关道上,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。



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,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。



苜蓿草将跟着汗血马传入,葡萄种也带跟着汉家青鸟使。


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,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。


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。第一联“绝域阳关道,胡烟与塞尘”,指出路途悠远,环境恶劣。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,挨近胡人寓居的地区,那里,烽烟弥漫,沙土飞扬,一望无垠,满目凄凉。


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现象彼此衬托,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孤寂荒芜。正值三春时节,南国正是“江南草长,群莺乱飞”之时,无法春风不度玉门关,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;平视前方,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来往。




第三联似承实转,尽管仍是写景,但色调爱情陡转:“苜蓿随天马,蒲桃逐汉臣。”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,马嗜苜蓿,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。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,以想象代实景,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。其间包含颂杨汉使,沟通两地文明的历史功劳之意,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。


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:“当令外国惧,不敢觅和亲。”这儿以“不敢觅和亲”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。这两句看似泛指,实际上是针对“刘司直赴安西”而言的,期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工作,宏扬国威,一起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、安边定国的豪迈爱情。



结束语——通过每天读一两首古典诗词,既可增长知识,又可以进步自己驾御言语和文字的表达能力,不断加强文学涵养,在社会交往中展示那独具魅力的自己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kyedu.net/zhishi/409.html

热门诗词

热门名句

朝代诗人

热门成语